“書寫”人生——訪談劉文起[1979級]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13-06-07 瀏覽次數:次個人簡歷:
劉文起,男,溫州樂清人,1979年考入溫州師范專科學校中文科,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樂清師范學校,在樂清文化局工作。曾任樂清縣文化局群文股股長兼縣文化館館長,樂清縣文化局副局長,樂清縣文聯(lián)主席;溫州市文聯(lián)副主席兼秘書長,溫州市文聯(lián)主席、黨組書記;溫州晚報總編輯,溫州日報報業(yè)集團副社長兼溫州晚報總編輯,溫州日報報業(yè)集團正縣級調研員。其著作有小說集《梅龍鎮(zhèn)三賢》,散文集《百合花》、《三葉集》、《人旅書藝》、《毋忘書》等11部。其報告文學《閑話林天國》和《世紀之路》(合作)分別獲得1983年《浙江日報》報告文學征文比賽二等獎,和《東海》30萬元大獎文學獎銅獎、1997年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優(yōu)秀文學作品獎。
人生感言:
人生是書寫出來的。
從一位代課老師,轉身變成溫州市文聯(lián)主席、黨組書記,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一路走來,風雨兼程;從一個默默無名的寫作愛好者,成了溫州日報報業(yè)集團副社長兼溫州晚報總編輯,支持他的是對文學的赤誠。作為一名作家,他從自己的生活和經歷出發(fā),1977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至今出書11部;作為一位新聞人,他能另辟蹊徑,說出與別人不一樣的話;作為一個退休干部,他依舊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情、文學的執(zhí)著和創(chuàng)作的動力。他是劉文起,我校79級中文專業(yè)校友。在一個夏日的上午,我們走訪了他。
按響門鈴,就聽到醇厚的應門聲,不一會兒,眼前出現(xiàn)了笑容可掬的劉老師。母校后輩的來訪使得退休在家的他忙碌了起來,又是倒茶水,又是四下尋找風扇,好不容易坐定后,他便似孩子般開始講起那個年代的大學故事。
“大學的生活是清苦的,每天能吃飽是件幸福的事,但是吃飯的地點在山下,上課的地方在山上,開句玩笑話,每天吃完飯,從山腳走到山上,就要再吃一回飯,因為早就餓了;大學的生活也是有滋有味的,雖然身上都沒有多少錢,但是同學間也會相互請客,增進彼此間的情誼。”回憶起這段令人珍惜的時光,劉老師總結道,“生活艱苦,日子愉快。”
在上學的兩年間,也有遺憾的事,三分之一的時間劉老師請了假,當然不是逃課,上大學的機會是他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只是因為父母的相繼離世,使得他必須承擔起家庭責任,時常回家做他應該做的事,挑起男子漢的擔子。不過在校期間,他也是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大學生活”,那時的他醉心于文學,學校寬松的教學氛圍給了他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他將當時的學校私下擬作西南聯(lián)大,頗具文人的安然自適。
溫師院平陽教學點的氛圍可以沉淀一顆安靜讀書的心,而劉老師的大學是激情的,正如那句“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至今令他記憶猶新的就是曾經揮灑過熱情,努力經營過的“仙壇文學社”。當時學校還給他分配了一個小宿舍,劉老師很得意地跟我們分享了學校給他的“特權”,“那時候不少同學和我一樣,已經成家立業(yè),經常有探親的人,可是學校又沒地方給家屬居住,后來我的宿舍就成了接待的地方。如今真的是很想念那間小屋,仙壇文學社的不少作品都在那里‘出生’。”在溫大校史館的一角還有當初仙壇文學社和溫師院九山湖文學社一起的合影。說到九山湖文學社,他還特意問起了同屆的校友孔慶來、黃繼榮等先生,“他們那個時候就在九山湖文學社,我們一起合作過。”
劉老師神采奕奕地說起那段日子,許多曾經陪他度過大學的同學也開始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有一起管理仙壇文學社的,一起研究文學創(chuàng)作的,還有一起吃飯睡覺的……
雖然畢業(yè)已有多年,但劉老師和同學之間還是保持著聯(lián)系。“2009年的時候,在江心嶼開同學會,120個同學來了有110多個,這是很不容易的。”經常聯(lián)系是在溫州的十幾個同學,有時候還會來茶山采楊梅,同窗之誼分外深厚。
畢業(yè)之后,根據當時的分配,劉老師是要回到樂清繼續(xù)當老師的,可是說實話,那時的他心思真的已經不在教書上了,大學之后,他所接觸的世界更廣闊了,文學創(chuàng)作也小有成就,喜歡上了筆桿子的工作,就不想輕易放棄。幸好后來劉老師遇到了人生中的一位伯樂,使得他從三尺講臺進入到文化局,此后,開始了人生中真正以文字為職業(yè)的生活。
“9這個數字對我很重要,為什么呢?49年我出生,69年我結婚,79年我上大學,89年進入溫州市文聯(lián)工作,99年開始從事新聞工作,到了09年,我就退休在家養(yǎng)老了。故此,9是我人生的拐點。”這么精辟的人生總結,不禁讓人感慨劉老師背后的人生智慧。
不管是文學還是新聞,劉老師始終貫徹“創(chuàng)新”原則,在任《溫州晚報》總編輯時,每周周一他都要主持例會,半個小時的例會他堅持以講故事的形式演講,收效甚好。這靠的是當年做教師的功底,也是母校教的啊!談到新聞,劉老師似乎有說不完的話,“新聞是一個需要敏感度的工作,尤其是寫新聞評論,需要一定的思考度和閱歷,否則很難寫出有深度的評論,這是鍛煉一個人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此外,評論的立意也要有特色,敢于說出與別人不一樣的話。”劉老師出版過兩本小言論集《未晚絲語(上)(下)》,這是他搞新聞的成果。
文學創(chuàng)作和新聞雖然都是文字工作,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區(qū)別。談到這里,劉老師說起了自己的兩部作品《未晚絲語》和《書眉山影》,前者是關于新聞的評論,收集了長短在三百字左右的小評論,這是相當考驗文字功底的,受到業(yè)界的好評。而后者是散文作品,相比之下,思想和文筆方面更放得開。這也體現(xiàn)出他現(xiàn)在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在新聞和文學中競自由。
從1977年開始發(fā)表第一部作品到現(xiàn)在,可以看到劉老師不少的成果,如散文集《書眉山影》、《天下風色》,小說集《梅龍鎮(zhèn)三賢》,長篇報告文學《世紀之路》,大型劇本《秦宮遺恨》、《鳳凰樓》等。但是學海無涯,別看如今的他在家里幫著妻子買菜,分擔家務,過著安逸的退休生活,可到了晚上,他就閑不住了。他說現(xiàn)在給自己的要求是每星期寫一篇散文,還要用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最想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工作經驗以及自己家庭的故事寫下來,當然這還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
“溫大走過80年的風雨歷程實在是不容易。但是校慶的意義不是就那么的慶祝一下,而是要回顧、總結、開創(chuàng)、發(fā)展,任何事物都不能割斷歷史,通過曾經的成與敗的回顧,能更好地走向未來。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為了溫大長足發(fā)展,應該加強師資,把握好自己的立足點,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希望溫大越辦越好,人才越來越多,在同類學校中能夠成為我省的浙大,中國的清華。”這是一個老校友,對母校溫大美好的期許
。
學生記者:徐曉茹
Copyright ? 2022 溫州大學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捷點科技
溫大公眾號
溫大抖音號
校友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