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學海,五十年未盡學術路——訪葉長海[1959級]
來源: 發布時間:2013-06-07 瀏覽次數:次個人簡歷:
葉長海,男,浙江永嘉人,1959年考入溫州師范學校, 1962年進入溫州師范學校附屬小學,1963年調入溫州城東中學,1971年調入溫州第六中學繼續任教。1979考入上海戲劇學院研究生,1981年留校任教。曾任學報《戲劇藝術》副主編、戲文系主任,現任上海戲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2010年被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人生感言: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
七月一個炎熱的下午,我和小組成員提前半個小時趕到了上海戲劇學院,我們即將在這里采訪一位老校友、老教授。他曾獲首屆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1984)、首屆文化部優秀專業教材獎(1992)、首屆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5)、首屆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1999)等;1992年獲國家人事部授予的“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04-2011年上海市研究生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導師獎;2005-2007年上海市研究生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導師獎;2006年被授予“上海高校教學名師”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是國家重點學科“戲劇戲曲學”學科帶頭人,并被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這位擁有著眾多榮譽的杰出人物是上海戲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葉長海先生,也就是我們今天要采訪的校友。
推開葉老師辦公室的門,映入眼簾的便是那堆積如山的書,只有中間一條窄窄的小路通到他的辦公桌。第一次見到老師的辦公室有如此多的書籍,我們唏噓不已。感受到這位年近古稀的老教授對學術的熱情和對知識的渴望依然如此濃烈,我等后輩實在是敬佩不已。眼前的葉老師,全然沒有大學者的架子,他精神矍鑠,爽朗健談,和藹可親,對我們這幾位來自母校的后生相當親切。沒有過多的寒暄,直奔采訪主題。
在上海生活多年的他,談及家鄉溫州,思鄉之情頗為明顯。談及母校溫師院,那股真摯濃烈的母校情懷溢于言表,飽含著美好的回憶。葉老師進入到溫師學習時才15歲,18歲畢業,就開始了教師的工作。葉老師說當時溫師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全方位能力,對音樂、美術等眾多領域都有所涉及。葉老師說他對文史哲一直都很感興趣,經過三年在溫師的學習和熏陶,相關的專業素養有了很大提高。在畢業后的教書生涯中,溫師打下的扎實功底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不但教過語文、政治、歷史,還教過音樂,可謂是一個全能型教師。說到音樂,葉老師還深情地為我們吟唱了一首他作詞、另一溫州人潘悟霖作曲的歌曲:《情系江心嶼》。“每當清風吹拂的月夜,濤聲送人怡然入夢,為什么久久地縈懷,那滿江閃爍的燈影?……”葉老師歌詠著對故鄉的深切思念,也讓我們看到了這位老校友的博學多才、隨感而發的一面。
在信息相對封閉、圖書資源相對匱乏的年代,如何獲取自己需要的書籍,這對于一個讀書人來說非常重要。葉老師說當時為了多讀書、讀好書,確實花費了不少心血,除了向親戚朋友借,還經常去溫州圖書館,他對里面的古籍藏書大加贊賞,常常是在里面一坐就是一整天。葉老師笑說,自己當老師50多年來,只有一個愛好,那就是買書。我們看到他辦公室如山的書籍,不禁笑了。再想到我們放著學校圖書館的大好資源卻沒有充分利用,心中默默的對自己說:“一定要好好讀書,始終保持讀書的熱情,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當問及為什么過了而立之年,還堅持考研究生時,葉老師爽朗地笑著說:“就像現在的每位青年人一樣,因為心中始終懷揣著一個‘大學夢’。”在那個高等教育資源稀缺的年代,對于沒有圓了自己“大學夢”的他,更想再次走進大學,實現自己的夢想。哪怕已過而立之年,也沒有放下自己年少時的夢想。是啊,追求夢想無需思量太多的阻礙,循著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意愿只管向前走便可。實現內心的夢想,人生會變得更加有價值有意思。葉老師這種追求夢想的精神給我們很多感動和啟發。
短暫又豐富的采訪結束了,葉老師情真意切地抒發了對母校的思念之情,言辭懇切地表達了對母校的祝福。他說:“溫州大學的80年,它的特點是成長,由一個分散的、規模小的、培養模式單一的中專,成長為現在的綜合性大學。這個過程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同時期待溫大百年校慶時更大的輝煌。”說到母校的成績,以及對母校的祝福,葉老師的臉上顯出激動和驕傲的神情,或許他在憧憬母校百年校慶時的場景吧。
學生記者:黃桂紅 李鵬
Copyright ? 2022 溫州大學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捷點科技
溫大公眾號
溫大抖音號
校友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