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感動——訪談毛光正[1982級]
來源: 發布時間:2013-06-07 瀏覽次數:次個人簡歷:
毛光正,男,1982年考入平陽師范學校。浙江省文化館文學創作干部,國家二級編劇,副研究館員,《文化娛樂》雜志編輯部主任,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浙江省音樂文學學會常務理事。至今在全國各級報刊雜志、電視、舞臺發表、播演歌詞、戲劇、詩歌《水墨村莊》、《對鳥新唱》、《補褲》、《知縣與轎夫》等作品500余件,獲得全國“群星獎”、“蒲公英獎”、“老舍青年戲劇文學獎”等省級一等獎以上文藝獎100余次。
個人感言:
腳踏實地,走在夢想之前,用行動去呼喚美好,用實踐去證實希望。
我們來的時候,他正站在樓梯口等著我們,我們走的時候,他把我們送到了樓梯口。可親的面容,整個采訪過程中都帶著微笑——我們面對毛光正時,怎么都無法將眼前這位散發著農民特有的泥土氣息的中年男子與他的諸多頭銜和榮譽聯系起來。
老師、主任、科長、書記、編劇……我不知道用哪個詞語稱呼毛光正先生,記得打電話聯系時是用“先生”二字代替,這里也姑且用之吧。毛先生是平陽師范學校82屆的畢業生,畢業后任浙江省文化館文學創作干部,國家二級編劇,副研究館員,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浙江省音樂文學學會常務理事。
記者問及大量作品面世,支持他一路走來的動力是什么時,毛先生略微思索后給了我們一個簡短的答案,“可能就是為了讓自己感動吧。”采訪的時間不長,短短的一個多小時,在雜雜碎碎的話題中,我們一起感動著。
“用一句實在話來概括就是,‘讀了師范,為了吃飯’”
我的學習生涯,就是一步一步走,可以說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1974年七歲時入村小,念了五年制的小學。初中在鄉中塘川中學念了一年半后,轉到了鰲江二中。從此,帶著農家孩子的夢想,便一門心思想著“吃公家飯”。那時侯的中考升學選擇和現在有點不太一樣,像郵電、護士、林業這類專業是鮮有的。一般成績最好的會去報師范類,其次的才考高中。讀了師范,為了吃飯,就是因為這句話,所以我填報了平陽師范院校,也就是兩校合并之前的老溫師院。
在平陽師范里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便是一堂歷史課上,老師在臺上講得高興,我卻開小差閉著眼睛在想歌曲創作,不知道有沒有小聲地哼出來,反正任課老師過來了,他大喝一聲,“坐著也能睡覺!”我至今都記得那位老師——童老師。后來,2006年的一天,我忽然接到童老師的電話,要我為他所在的律師事務所寫首所歌,在應命之時,我實在興奮之至。
這時毛先生略一轉身,使電腦頻幕展現在我們面前,原來他已經填過我們發給他的《校友基本信息表》,“接到來自母校的采訪,也是件難得的事”,所以毛先生在此之前就像小學生一樣認認真真、工工整整地在完成“作業”。
當說起讀書時的趣事時,毛先生還未開講,就已仰面在笑,“很清楚地記得那會兒正在上歷史課,老師在臺上講得高興,我卻開小差閉著眼睛在想歌曲創作,不知道有沒有小聲地哼出來,反正任課老師過來了,他大喝一聲,‘坐著也能睡覺!’” 也正因為印象深刻,所以毛光正一直都記得那位老師——童老師。
“取筆名為毛竹,就是向往竹子的虛心向上,有氣節”
若說梅令人潔,蘭令人幽,菊令人淡,蓮令人清,松令人傲,柳令人柔,楓令人豪爽,梧桐令人高遠,那么竹,便是集山川巖骨精英秀氣于一身。毛先生提到,筆名、昵稱都為“毛竹”,當然不單單因為他姓毛,更是因為欽佩竹子的高潔品性。“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寫意墨竹,擯棄塵世間的附庸風雅,惟留人間風骨。
畢業后,毛光正在家鄉的農村小學、初中擔任過六年的語文兼音樂老師,而后調到鎮上的平陽鰲江中學,一干就是九年,再從政府部門短暫任職到溫州市藝術研究所到現在的單位浙江省文化館,一路走來,二十七年頭,觀其步步高升的歲月,也正像是節節長高的竹子。談到為何要轉行,毛先生說兜出了心里話:一是應試教育下的語文教學讓人身心太累,二是為圓一個藝術夢。按毛老師的意思,教學不但授人以魚,更是授人以漁,他不喜歡應試教育狀態下填鴨式的教學模式。
毛先生至今在全國各級報刊雜志、電視、舞臺發表、播演歌詞、戲劇、詩歌等作品已達500余件,獲得過全國“群星獎”、“蒲公英獎”、“老舍青年戲劇文學獎”等省級一等獎以上文藝獎100余次。諸多獎項的背后,不由得使筆者猜測是否受其家庭背景的影響,或藝術熏陶,或嚴厲管束。然而毛先生坦言道,“我只記得父親有把破二胡,偶爾在農閑時吱呀吱呀地響。”不禁懷疑,也許這就在他心中播下了藝術夢想的種子?“我把它(創作)當做一種圓夢,創作是件痛并快樂著的事情”,讀師范的毛光正,只要身上一有零錢,便會到小書攤前買書,文學的,藝術的,“除去理科類書籍,其余的無所不看。”“有一種手抄板的曲譜,原先是一分錢一頁,后來漲到了五分錢一頁。”毛先生說這句話時的語氣像極了魯迅在《孔乙己》里介紹酒價的那句話“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說到酒,自然多了一些聯想:無論是詩歌創作還是詞曲創作,都是需要濃厚的知識積累,文藝精品的誕生,就像是老酒的生產,知識的融合,生活的沉淀,藝術的醞釀,才能甘甜醇美,越陳越香,歷久彌新。
“水墨村莊,它便是我創作的桃花源”
“飄飄渺渺的云煙,是誰的面紗輕舞?如錦如虹的流瀑,是誰的裙裾飛揚?灘林里浪漫的蝴蝶,吟詠著誰的詩句?山坡上熱情的花朵為誰芬芳?撐一只竹排載動千年簫聲,悄悄推開無邊的畫廊……”這便是毛先生歌曲《水墨村莊》的詞句。
毛先生來自農村,雖然身在都市,對于農村,他也總有著特殊的情感。他說,傾心農村,關注農村,這是新時期藝術家們的使命,農村的廣闊天地,是文藝創作的源泉。現在的農村,早已不是五十年代的貧窮與骯臟,相比于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城市,農村具有其獨特的自然風光。把農村建設好了,我們的祖國就真正走向繁榮富強。他的《對鳥新唱》、《農家書香》、《粗茶淡飯》等一首首反映新農村建設、表達鄉土情懷的作品噴涌而出,大放光彩。
“美美的水墨村莊,親親的水墨村莊。” 他的心中有一方只屬于自己的凈土——藝術的桃花源。彼岸,秦桑低綠枝,燕草如碧絲,滿載一船山色,平鋪十里湖光。圓夢——閉上眼睛,便夢來神游,雁蕩的云、鰲江的潮,還有仙壇寺的鐘聲,一幕幕地讓自己感動……
學生記者:王佳麗 章萍
Copyright ? 2022 溫州大學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捷點科技
溫大公眾號
溫大抖音號
校友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