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絡習作之路
來源: 發布時間:2020-11-09 瀏覽次數:次校友名片
易明爾,我校56級校友
我的網絡習作之路
上世紀末,QQ空間橫空出世,一種全新的“自媒體”進入尋常百姓家。年輕人很亢奮,視QQ空間為私家文字領地,玩得不亦樂乎。我的心被撩得癢癢的,也想發點什么。恰好那時我剛從臺灣旅游歸來,遂將1萬5千余字的《臺灣印象》分兩次發上去,權當“試探氣球”以測風向。發完就了事,我好幾天未打開查看。后來某文友提醒我說:“空間里正在圍觀、熱議你的游記,干嘛不回應?”我趕忙查看,大有受寵若驚之感,評論欄里全是好話。作評者除了老文友外,還有外地的高校教授、報刊老總、公務員、企業員工、個體戶老板,甚至還有臺灣大學生。想不到這些素昧平生的朋友,誠心誠意鼓勵我。我終于感悟到:文字若停留在“孤芳自賞”,則毫無意義。“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能做到多邊互動,則大有裨益。
2010年,當我還沉湎于QQ空間文字難以自拔時,博客早已成為網民的“新寵”,不知多少人在瘋玩。我的某位好友很熱心,主動為我注冊、開通溫州都市報博客網站,還告訴我只要取個筆名就行了。我就隨意取了個怪名叫“莠斡”。想不到這奇葩的假名很搶眼,好事者紛紛問我有啥深意。我回答:沒那么深奧,就是“有我”的諧音,表明溫都博客也有我一席之地。這名兒還真管用,字眼冷僻,有點神秘感,容易引人關注;再說“莠”的字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女性,能引發讀者“憐香惜玉”之心,閱讀量勢必大增。果不其然,好長一段時間,只要“莠斡”發文,喝彩、點贊、送花、跟帖、評論的紛至沓來,氣場有點大。最搞笑的是,有人居然以“巾幗不讓須眉”的留言為我打氣、鼓勁。
我在溫都博客“玩”了多年,感覺很好,眾多文友支持我,讓我欲罷不能。
記得我開博之初,澤雅千年紙山文化剛撩開面紗,市民的關注度很高。我也不揣淺陋,寫了一組關于澤雅造紙的文章發到博客上。其實,我對此文沒有過多奢望,只要有人看就謝天謝地了。哪知道鄉土文化專家、《澤雅造紙》一書作者林志文看到后,二話沒說,便向溫州日報周末人文版推薦,并得以發表。我在報業界熟人很少,從來不敢投稿,生怕石沉大海,想不到此篇竟歪打正著了。
還記得2011年5月,我針對媒體一則“小學生坐棺材上課”的圖文報道,發了一篇博文,以表對貧困地區學童的關注,呼吁“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原報道作者、南寧生活報記者王建偉,后來在評論欄里留下700多字的點評,并透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幕,讓我深感新聞之外還有更嚴峻的問題。王記者后來成了我的異地文友,一直保持聯系。
還有,2012年6月某天清晨,我在電腦前發呆,想寫點什么,卻因腦袋一片空白而無法碼字。偶然看見書桌上有一張“兄弟旅”的名片,立馬“靈感神來”——寫林周長、林長春哥倆徒步旅行的故事,或許有點可讀性。于是一口氣寫下來,并起了個篇名《“兄弟旅”的故事》發上博客。等我下午打開電腦查看時,發現“兄弟旅”已上頭條,閱讀者、點評者甚眾。第二天,溫州都市報編輯明人先生在通知欄里留言,詢問我可否見報?我當然求之不得。拙文上報后,當事人林周長頗為疑惑,傻傻搞不清作者是誰。后得知是我寫的,便說:你怎么這樣了解我?有些細節連我自己都記不得了。
有一件事我至今搞不明白。2012年11月我從龍泉山黃茅尖歸來,寫了篇日志《登臨江浙第一峰》,發上后也就算了。哪知道某天在博客后臺的通知欄里有陌生人給我留言,叫我到另一家報紙領取稿費。我以為是開玩笑,未予理會。后來查看了報紙,果然登了拙文。這事有點蹊蹺,我未曾向該報投稿,咋會登出來?其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就是弄不清。
我還遭遇到一場很富有戲劇性的文字“官司”。2012年10月,胡春生、施菲菲伉儷合編、出版《溫州老副刊》上下冊,菲菲囑我寫篇推介文章。我就寫了《老溫州的歷史窗口》。后來菲菲告訴我,此文已被溫州地方文獻專家方韶毅先生看到,決定在年底都市報“書市”欄目推出。在年末,拙文果然見報。2013年1月某日,一樁怪事發生了,本市另一家報紙登了一篇介紹溫州老副刊的稿子,讀來很像我的文章,仔細看,約四分之三的文字跟我的雷同。得知此事,菲菲兩口子極為憤慨,認為這是赤裸裸抄襲行為,要為我討個說法。經過幾番口頭交涉,終于弄清原委:在杭的一位溫籍女大學生,為了完成元旦假期作業(寫家鄉文化調查報告),圖省事就將拙文稍予“改編”拿去敷衍。想不到她的導師看好此文,就直接將稿子推薦到我市另一家報紙(署名是她),于是“撞車”了。其實我一點也不恨對方:一篇爛文,居然還有人為我免費傳揚,這是好事啊!
溫都博客的競爭方式、激勵機制很給力,一直在為我加油、鼓勁。我開博半年就被推為“十大博客”提名人,一年后被評為溫都“博客達人”。再后來,我發的博文大部分被“加精”,相當一部分“上頭條”,還有一部分被紙質媒體轉發。我的“粉絲”(對不起,得瑟了)都在關注我的動態,發文遲了就頻頻催促,發了新文則及時閱讀、點評。我覺得周邊有無數雙援手在助推我。離開眾人的鼓勵、幫助,我恐怕連一個字都懶得寫。
鼎盛時期的溫都博客網,注冊寫手達三千之眾,其中不乏專業作家,人氣很旺,而且它是全方位開放的網絡寫作平臺,其規模、格局、影響面要比QQ空間大得多。我加盟后的第二年,文章的閱讀量打入前100名,第三年蹭到前50名。當然,再往上蹭是不可能了,因為排名比我靠前的49名博友,他們在溫都博客比我早玩了好幾年。
遺憾的是,因經費拮據,溫都博客忍痛轉讓給某文化商人。此溫博已非彼溫博,營利的背后,公益宗旨不復存在,令人扼腕痛惜。
我懷戀、感恩溫都博客,是她催生了本人近200篇習作,共計70余萬言,讓我在平淡的日子里找到一座精神家園。每念及此,倍感欣慰。
Copyright ? 2022 溫州大學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捷點科技
溫大公眾號
溫大抖音號
校友公眾號